2021黃河源非遺保護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成功舉辦
文章來源:網絡 添加時間:2021-07-20 瀏覽次數:1251
7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阿壩州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游局、若爾蓋縣人民政府承辦的“2021黃河源非遺保護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在阿壩州若爾蓋縣成功舉辦。
本次論壇以“黃河源生態文明建設與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為主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挖掘黃河源非遺時代價值,探討黃河源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途徑與方式,推進黃河源非遺保護傳承弘揚,聚力為黃河源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民族團結進步提供文化支撐。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中國非遺保護中心領導,國內黃河非遺保護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四川、河南、甘肅、寧夏、陜西等?。▍^)文化和旅游廳、阿壩州委州政府領導,四川非遺保護中心、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大草原”文旅發展聯盟成員各縣以及首批6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相關市(州)、縣相關負責人匯聚若爾蓋,為黃河源非遺保護獻言獻策。
論壇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趙紅川主持。中共阿壩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星在論壇開幕式上致歡迎辭。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規劃處副處長王輝出席論壇并致辭。他指出,黃河流域非遺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身份認同,體現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論壇通過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的深入研究探討,將對進一步推進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傳承弘揚,特別是發揮好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作用,提供理論支撐和政策建議。
與會專家圍繞“黃河源非遺保護實踐經驗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方法路徑”、“黃河源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塑造”兩大主題板塊,對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等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討。論壇提出,黃河源區域是重要的地理歷史通道,更是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對中華文明孕育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區域內各民族在長期交流交融、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中,產生了最純樸的生態保護理念,凝聚出最真摯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區域是紅軍長征駐留時間最長、自然環境最艱苦的地區,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針對黃河源文化和自然生態的特點,非遺保護應當注重發揮傳承人的主體作用,堅持守正創新,注重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重要抓手,推動黃河源非遺保護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統籌推進紅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生態三大資源保護利用“一體化”融合發展。論壇從考古學、民俗學、歷史學等學理角度和長期實踐經驗,全面分析闡釋了黃河源非遺重要時代價值和創新保護傳承發展途徑,為新時代黃河流域非遺保護和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直接指導意義。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郝慶軍在總結本次論壇成果時指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這一時代背景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舉辦“2021黃河源非遺保護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是在非遺領域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精神的率先行動,恰逢其時;此次論壇也是對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主要精神和重點工作的迅速落實;論壇與會專家學者理論成果學術性強,提出的對策建議及時、務實,為黃河源非遺保護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政策推動??傮w而言,論壇主題突出、內容豐富、成果卓著,對全國非遺保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理論貢獻和實踐成果,為黨和政府加強非遺保護工作以及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強民族團結提供了決策依據和智庫支撐。
“黃河源非遺保護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作為非遺保護區域性學術研究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是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弘揚黃河文化時代價值,推動黃河文化保護合作,凝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精神力量的生動實踐,也是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碰撞新機遇的有益探索,對推動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該論壇每年舉辦一次,并已納入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度行動計劃》。今年第二屆論壇與“2021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大草原’文旅發展聯盟成立系列活動”同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