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鄉村旅游與扶貧相結合 走出惠民富民路
文章來源:網絡 添加時間:2020-11-03 瀏覽次數:1603
山城區歷史燦爛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山城區文化旅游產業在上級文化旅游部門的大力支持指導下,大力推進旅游扶貧工作,以自然生態、特色農業、民居體驗、文化遺產等資源為依托,打造了一批鄉村觀光型、體驗型、休閑型、風情型產品,不斷滿足都市旅游和消費需求,帶動貧困鄉村脫貧致富,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截至今年10月份,該區共接待游客8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96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2.1%和21.3%。
拓展旅游功能 旅游扶貧工作初見成效
走進坐落于山城區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石林會議”舊址,讓人感受到了先輩們用鮮血和智慧換來的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被當地居民稱為“小故宮”的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李尚書府和重點打造的湯河明清風情街巍峨壯觀,令人驚嘆;秀麗明媚的鶴鳴湖水天一色、碧波粼粼、奇妙幽絕;被譽為豫北古民居標本、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張氏莊園,是歷史進程中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產物;集文化娛樂、健體運動、花卉植物、動物觀賞為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公園楓嶺公園……
該區在旅游扶貧上下足功夫。以鄉村特色資源帶動鄉村旅游產業迅速發展,通過鶴鳴湖旅游項目高標準開發建設,帶動旅游扶貧工作。在鶴鳴湖建設了生態長廊,在長廊中為貧困戶設置了50個攤位,供貧困戶銷售農副產品。鶴鳴湖青少年體育戶外活動營地不斷完備房車營地、卡丁車賽場、訓練拓展營地等基礎設施,被河南省體育局命名為省級戶外活動營地。下一步,該區將大力發展競賽運動、體育休閑、服務產業,加快鶴鳴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從而帶動提高經濟收入。
“以前來玩兒的時候這里啥也沒有,只有光禿禿的石頭。現在不一樣了,不僅能重走紅色路線,還能買到新鮮的小米、大棗等。”國慶期間到山城區游玩的市民張欣欣說到山城區的變化豎起了大拇指。該區圍繞精品旅游項目建設,帶動周邊農村特色農副產品銷售,如石林紅薯粉條、五谷雜糧、石磨香油等;民間工藝品,如石林剪紙、泥塑等;特色商品,如大胡黃酒等;旅游紀念品,如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特色茶具等,并培育壯大特色旅游產品企業,帶動周邊貧困人口就業增收,助力脫貧攻堅。做好旭鴻果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宏民合作社、正合合作社等產業扶貧基地。帶動該地農副產品銷售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等健康發展,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增收。
“節慶文化+鄉村旅游”模式促進消費扶貧帶動農戶增收
為增強游客體驗的幸福感,該區對石林鎮西酒寺村“湖畔人家”農家樂項目進行改造。目前,該項目已提升改造完畢,增加了鄉土文化氛圍,建有7個標準間,可同時容納80人就餐。擴建西酒寺魚塘養殖項目。在原來魚塘的基礎上,準備新增娃娃魚養殖,投放魚苗10萬條。 該區以鄉村旅游發展為目標,以讓貧困群眾吃上旅游飯為根本,夯實鄉村基礎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讓重點扶貧村變身旅游區。以“節慶文化+鄉村旅游”模式為旅游消費新方向開展鄉村民俗活動,促進扶貧消費,帶動農戶增收。圍繞元宵節、勞動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以鶴鳴湖景區為依托,打造了半程馬拉松、正月十五社火大賽、農耕民俗文化節暨多彩民俗鬧元宵和“桃花文化旅游節”“鶴鳴湖百姓大舞臺”“廣場文化藝術節”等文化旅游品牌。
在各景點的建設提升上卓有成效。抓住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契機、以懷古懷舊為脈絡、以鄉居民宿為亮點,整合文化遺產、鄉土人情等自然和文化資源,加快實施景區、城鎮一體化建設。堅持走“網紅經濟促脫貧”發展路子,以景區理念規劃整個城區,新建了20個體現山城特色、山城記憶的主題游園及6條網紅小巷,形成“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旅游新格局,實現了從貧困到“網紅”的嬗變。
“旅游+文化”相融合。該區依托石林鎮鄭溝村文化服務中心、鶴鳴湖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點,相繼實施房車營地、湖島八景、桃花源等鄉村旅游項目,打造接待集散、運動拓展、農業休閑、文化體驗等四大旅游板塊。同時形成了以“石林會議”舊址、李尚書府、張家大院為主題的精品旅游線路,通過大胡村花轎、時豐村金龜舞等傳統民間藝術展演,豐富旅游文化內涵,成為該區旅游品牌的一大亮點。
據介紹,下一步,該區還將在大力開發鄉村旅游產品、開展旅游扶貧招商工作、加大對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的宣傳促銷力度、推動“產業+旅游”發展、推進資源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旅游扶貧成效。注重全區統籌,提高帶貧功效,通過資源整合、農產品代銷等方式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以全域旅游帶動脫貧攻堅實現更大突破,讓貧困群眾不僅能脫貧,還能過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