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就是“中” 河南鄉村旅游成鄉村振興新引擎
文章來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添加時間:2020-05-09 瀏覽次數:1485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里,不少游客選擇到大別山親近山水、放松心情。新縣田鋪大塆創客小鎮、西河灣古村落、滸灣鄉曹灣村芍藥基地等“九鎮十八彎”的鄉村旅游布局,讓這座紅色山水之城煥發出旅游復蘇的強勁活力。受疫情影響,全國不少景區景點與去年同期相比旅游收入大幅下滑,“無景點無門票”的新縣旅游卻不降反升,實現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的雙提升。
不只新縣,在我省的濟源、欒川、嵩縣、盧氏、淇縣等多地,鄉村游表現都很搶眼,成為拉動假日經濟的“功臣”。今日河南鄉村游書寫的輝煌,源于近年來的精心布局、運籌帷幄。省文化和旅游廳堅持用旅游扶貧統攬一切工作,在鄉村旅游方面謀劃最多,推進最強。其力已聚,其勢已乘,河南鄉村旅游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在促進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文化繁榮興盛、消費升級、富民強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1、鄉村美美出全域新高度
5月的嵩縣石場村石頭部落,風和日麗,微風徐徐。整個村子依石而建,石墻、石房、石院、石窯,目之所及皆是石頭,極具特色。
臨近中午,農家小院生意紅火,彌漫著炒菜的香味。“俺家從2017年起就不出去打工了,去年給兒子在城里買了新房,娶了媳婦兒,干這比出去掙得多,這個賬俺還是會算的。”小院兒里,熱情的女主人一邊招呼客人休息,一邊跟記者聊天。
時間追溯到4年前。彼時,石場村的村民們可沒有這么“會算賬”。村民們聽說石場村得了個新名字——石頭部落,還要建什么“旅游景區”,村干部還動員大家開商店、建賓館。村民們有點“不相信”。無奈,鎮里決定為每戶建設賓館的家庭補助5000元,這才勉強建起了8家。
無獨有偶。在信陽新縣西河灣,如今的新縣縣委書記呂旅當時是當地的名譽村長,為鼓勵村民建農家樂,他硬是攔下要外出打工的村民說,“你們只管放心大膽開餐館,如果賠了,損失費我掏!”
就這樣,在政府的推動和引導下,村民由“不相信”到“搶著干”,通過鄉村旅游帶動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每一步,都謀定后動。每一步,都蹄疾步穩。
確定方向,保駕護航。近年來,我省相繼制定出臺了《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打贏脫貧攻堅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河南省旅游扶貧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河南省鄉村旅游提質升級三年行動計劃》《關于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的意見》等系列文件,省財政每年投入1500萬元作為引導資金,帶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旅游開發,政策引導更加有力。
如今,賞花游、摘果游、民宿游、美食游等多種鄉村旅游方式,在全省處處開花。
遠山如黛,近水如煙,株株古樹遮天蔽日,西峽鄉村游引人流連。丹水恐龍小鎮、丁河獼猴桃小鎮、雙龍香菇小鎮、太平鎮避暑養生小鎮等4個特色小鎮效益凸顯。據西峽縣副縣長黃為民介紹,西峽縣帶動1.5萬農民吃上了“旅游飯”,年綜合效益超過4億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將“文化輕輕地放在山水間”,體現出鄉村游的內涵和吸引力,是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特點。一大批新崛起的鄉村旅游點無不體現出“文化深度”,漸漸細分出風格各異的文化“IP”,獨具辨識度和吸引力。
走進洛陽市嵩縣黃莊鄉三合村,一幅古樸幽靜的中國水墨畫卷映入眼簾,這是一個集旅游、觀光、休閑、農事體驗于一體的寫生基地,有“手繪小鎮”的美譽。放下鋤頭的村民有了文藝范兒,通過當人體模特,每天能有百十元的收入。
洛寧縣羅嶺鄉前河村被改造為遠近聞名的“洛陽三彩陶藝村”。三彩釉畫拼成的作品《八方門神》流光溢彩,由上千只陶碗組合的壁畫《宙》大氣磅礴,神秘圖案“河圖洛書”隱于三彩環境藝術《河洛》之中……經常舉行的國際畫展、攝影展等,讓這個小鄉村呈現出不遜色于專業殿堂的藝術之美。
同樣把文化做得出神入化的還有三門峽地坑院,建筑和人是這里的靈魂,也是寄托鄉愁的重要載體。地坑院將精彩的陜州剪紙、澄泥硯、陜州鑼鼓書植入進去,民俗體驗讓大人孩子都樂而忘返。
此外,一批如嵩縣車村鎮天橋溝村一樣的貧困村,被評定為A級景區,完成美麗蝶變。
乘勢而上,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廳開啟“最美鄉村我的家”河南省鄉村旅游惠民活動年。“鄭州等地陸續推出消費大禮包,吸引、引導游客‘山上下鄉’,像長壽山這樣的鄉村旅游發展還要更上一層樓!”啟動儀式上,鞏義竹林鎮黨委書記趙明恩對未來信心滿滿。
2、產業旺旅游消費新意足
我省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了山區變景區、民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一系列數據顯示,鄉村旅游已經成為精準扶貧的生力軍。
看全省:2016年至2019年,全省旅游帶貧達26.5萬人,人均年增收3500余元。以實施“十百千萬工程”為主要抓手,我省已培育旅游扶貧示范縣13個、鄉村旅游特色村300個、旅游扶貧示范戶1034戶,分別完成三年目標任務的130%、300%、103.4%。
看新縣:全縣旅游從業人員達5萬余人,32個旅游扶貧重點村穩定脫貧,84%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在旅游發展各環節受益。央視《焦點訪談》報道了新縣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新縣實踐”。
看欒川:全縣已有26個貧困村發展成為旅游專業村,有13112名貧困群眾通過發展旅游實現穩定脫貧。
還有云臺山岸上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從景區開發建設前的260元,提高到現在的5萬元,成為全省百村萬戶旅游富民示范村。
除此之外,我省蘭考、溫縣、光山、淅川、盧氏等縣很多旅游資源比較富集的市縣,明確把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作為打贏產業扶貧硬仗的主要渠道,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穩定脫貧。
為了將游客引向鄉村,產生消費,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全省為此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我省欒川、嵩縣高速免費吸引游客。嵩縣通過“旅游+社會公益”,拓展旅游精準扶貧路徑,由原來的以助學和捐款為主的扶貧活動,提升為“以購代捐”為主的購買貧困村、貧困戶農副產品的幫扶模式,開展愛心后備廂工程等活動。盧氏縣的“爆米花”鄉村休閑文化旅游節等節慶活動,吸引了大量外來游客觀光旅游。
游客涌入貧困村,農戶的農產品從而變成旅游商品,雜糧、紅薯、食用菌、茶油、紫蘇、葛根、野蜂蜜、根雕、竹編等都變成了暢銷貨,農戶獲得不菲效益,不少農家樂年收入20萬元以上。
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扶貧工作的根本落腳點是促進貧困群眾增收。旅游扶貧像是一個切口和支點,在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同時,還助力鄉村振興,成就“更好的家鄉”。
3、農民富民宿引領大發展
旅游是扶貧產業,民宿是“關鍵一招”。
新縣西河村村民張勝利,談起如今的生活,笑容不由地就掛在了臉上,“我家的民宿是用自己的老房子改造而成的,一共花了11萬元,不到一年就收回了成本。如今每年收入二三十萬元,感覺這日子很踏實。”
像張勝利這樣,靠發展民宿富裕起來的例子舉不勝舉。以西河村為例,民宿目前是井噴式發展,村民紛紛投入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對自家房屋進行改造。年利潤都在5萬元至30萬元之間。
如果說早期的農家樂是農民的自發行為的話,河南民宿如今的發展更受益于政府的強力推動。敏銳地把握住市場規律,早在2017年,河南省明確提出“民宿發展爭最快”的目標,確定了“生態旅游抓三山(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三山旅游抓民宿,民宿引領大發展”的發展思路。一方面鼓勵農民自建民宿,一方面積極對外招商,吸引集群化專業品牌公司入駐河南,再反向引導村民的農家樂提檔升級。一批品牌民宿落地河南。從簽約開始,僅僅用了120天,中國宿聯官道口鎮新坪村山水隱廬美宿集群就在盧氏縣落成,“房間價格趕超星級賓館,還供不應求”,成為該縣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引爆點。
2018年以來,濟源文旅集團打造的“那些年”民宿集群、河南中旅集團打造的鶴壁“靈泉妙境”民宿集群驚艷亮相,化腐朽為神奇,為村民廢棄的老房子重新賦予生命,昔日凋敝的村落變身為網紅打卡地。
“老房子房屋租賃收入一年5000多元,在民宿做服務員一年掙上3萬多元,賣土雞蛋、玉米糝、菜籽油什么的還有個1萬多元收入。”50多歲的村民王桂枝,掰著手指一筆一筆算出了在“那些年”民宿得到的收益。
民宿的受歡迎程度在這個“五一”假期也得到了驗證。全省近100處省級精品民宿入住率超過80%。濟源王屋山小有洞天精品民宿、焦作云上院子、鶴壁靈泉妙境、三門峽山水隱廬、洛陽元居等30多家民宿入住率100%,節后網上預訂也已爆滿。
民宿的發展喚醒了農村的沉睡資源,引來了農民的致富活水。短短的幾年時間,河南的民宿就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越來越多的河南理念、河南方案,得到文旅界的廣泛認可,被認為是中國較為典型的民宿發展樣本。
還不僅僅是帶來收入,“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小民宿迅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知識、有情懷、有激情的城市精英走進鄉村或返鄉創業,帶來了人氣,實現了空心村的復活。”中國旅游協會會長段強給予民宿很高的定位,“它同時還帶動了當地產業的發展,改善了鄉村環境,改變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提升了當地人的文化自信,使傳統文化和技藝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作為行動指南,將在河南得到更加深入的踐行。依托鄉村旅游,我省努力探索振興鄉村的實踐路徑,譜寫出鄉村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