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亮相國博
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添加時間:2019-04-25 瀏覽次數:1727
4月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主辦的“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意大利駐華大使謝國誼以及相關部委、部分駐華使館代表出席展覽開幕式。
雒樹剛在開幕式講話中指出,此次文物返還是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中歷時最長的案例,也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流失文物回歸。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回歸,根源于中意兩國人民對人類文化遺產始終不渝的熱愛,得益于中意兩國久久為功的雙邊機制建設,既書寫了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鑒濃墨重彩的華章,更樹立了兩國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里程碑。中國和意大利同為世界文明古國和文化遺產強國,這批文物藝術品見證了中意兩國人民間深厚的歷史友誼,也預示著中意兩國文明交流互鑒、合作共贏的美好明天。我們愿與各國攜手同行,共同守護傳承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不懈致力于促進國與國的文明對話、民與民的息息相通,為實現世界和平發展的美好明天作出新的貢獻。
謝國誼表示,中意兩國同為文明古國和文化遺產大國,所擁有的世界遺產數量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中分列前兩位。中意兩國文化合作源遠流長,此次兩國全心全意的合作促成這批中國文物重回祖國懷抱,樹立了國際合作打擊文物走私、促進文物返還的典范,也為今后的進一步合作提供了經驗。
據官方發布的消息,此次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展覽時間為2019年4月24日至6月30日。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在“一帶一路”高峰經濟論壇期間舉辦此次展覽,旨在回顧中國和意大利兩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展示兩國聯合打擊文物非法販運的豐碩成果,為在世界范圍內促進流失文物返還原屬國樹立光輝典范。
據介紹,這批中國文物藝術品回歸的12年中,中意兩國政府共同秉持保護文物的決心,克服文物數量眾多、跨國取證困難、訴訟程序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堅持通過司法、外交等途徑開展合作,最終攜手促成這段文物回歸佳話。
2007年,意大利蒙扎地區保護文化遺產憲兵隊在巡查米蘭當地文物市場時,發現了這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
2008年,意方決定暫扣這批文物藝術品,并向中國駐意大利使館發出通報。
2014年,意大利米蘭法院通過刑事審判,確認中國政府對該批文物藝術品的所有權。然而,這批文物的原持有人繼續上訴,文物返還程序因此而被迫中止,案件也隨即轉入民事審判程序。中國國家文物局根據意方司法審判程序的變化,會同中國駐意大利使館,積極配合意大利司法部門繼續開展訴訟活動。
2018年11月,米蘭法院作出將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中國的最終判決,中意兩國文化遺產主管部門隨即啟動返還文物的確認接收工作。正義永遠不會缺席。
2019年3月23日,在習近平總書記、孔特總理的見證下,中意兩國代表在羅馬交換了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
2019年4月初,我國國家文物局工作組赴意大利,開展返還文物藝術品點交回運工作。經過工作人員大量認真細致的工作,796件文物藝術品裝箱,隨時等待飛往祖國。
2019年4月9日,796件文物藝術品從意大利米蘭馬爾彭薩機場起運,飛往北京首都機場。
2019年4月2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開幕。
文物回家,民心所盼;以心相交,成其久遠。
此次回歸的文物包含馬家窯文化四大圈紋雙耳彩陶壺、西漢彩繪繭形陶壺、唐代彩繪陶駱駝、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綠釉陶床等展覽展出的700多件文物時間跨度長、分布地域廣、種類豐富多樣、保存狀況好,經鑒定,主要源自我國甘肅、陜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蘇等地,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隨著文化旅游的興起,由故宮博物院牽頭的博物館旅游興起,隨著國家寶藏的播出博物館一度成為年輕人夏日庇蔭出門的首選,各大出行網站的博物游線人氣逐漸火爆。而此次意大利文物的回歸也勢必成為五一出游的熱門首選地。對于博物館旅游熱九州山河認為其歸根為游客對于逐漸對于景區文化底蘊的追求,因此九州山河在景區規劃中一直堅持以文化為底蘊、活化文化、生動文物、融入知識教育、注重體驗的原則,致力于打造可直接落地實施的文化品牌景區。